汽车重镇武汉,要换赛道了?
近日,2025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CDC)——武汉站官宣落户武汉国际赛道。赛事将在10月1日到5日举行。
这项国家级汽车大赛第三次落地武汉举行。
不止于此。
围绕汽车运动,MINTIMESGP铭泰大赛车亚洲GT系列赛、世界方程式(国际汽联F4中国锦标赛)等六项汽车赛事今年都会在武汉与大众见面。
汽车,向来是武汉最强的经济杠杆之一。
过去,这里是传统的汽车工业重镇。
1991年,承载着我国发展轿车产业希望的神龙汽车项目落地武汉。在武汉下线的第一辆东风合资轿车神龙富康,填补了国内汽车市场的空白。
三十多年间,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也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变成了生活表达的精神载体。
汽车文化带来了产业链的重构,汽车运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凭借着“速度与激情”的体验,汽车运动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
今年3月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F1中国大奖赛,观众总数超过了22万人次。
即便今年增加了1.4万套门票,车迷们没抢到票的感叹还是比比皆是。
赛车的轰鸣与城市发展共振。
武汉显然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
去年,华中地区首条F2级别国际赛道在武汉投用。
如今,比赛的大幕拉开,车辆已经停在发车格。
换道超车的引擎,要启动了。
这个暑期档,电影《F1:狂飙飞车》以8.7分的豆瓣评分领跑电影市场。
线上,镜头将观众带进驾驶舱,和赛车手一同握紧方向盘。
线下,享受赛车的轰鸣,也成为城市的常态。
大刚观察(DGbeacon)不完全统计,仅9月,我国就有14场汽车比赛在进行,分别分布在成都、福州、珠海、上海、天津。
而武汉对汽车运动的加码,要比我们想象的更早。
武汉的经开区又称“中国车谷”,是我国汽车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统计表明,“十三五”期间,经开区的生产总值有70%来自汽车产业,汽车单产业产值就超过了1.16万亿元。
▼ 武汉“中国车谷”巨大的停车场地。图/视觉中国
但在近年,一场新能源的东风改变了全国的汽车产业格局。
深圳、合肥、西安、郑州等城市,在新能源汽车的加持下,不断刷新我国的汽车十强城市榜单。
错过新能源汽车弯道的武汉,迎来紧迫感。
很快,经开区开启“二次创业”。
在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的同时,武汉悄悄把目光锁定了汽车另一条赛道——汽车运动。
2017年,CTCC中国房车锦标赛第七站在武汉举办。
在这场比赛中,赛车第一次驶上武汉体育中心周边的内部道路,甚至发车的大直道直接建在了武汉的市政道路上。
此后两年,武汉又迎来了“铁马”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CDC)随之来到武汉。
办专业的场地赛车需要专业的赛道。
也是在那个时候,武汉开始筹备专业的赛车场。直至去年末,全长4290米的武汉国际赛道亮相。
▼ 武汉国际赛道鸟瞰图。
这条华中最长的F2级别国际赛道,正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
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发出疑问,一场专业的汽车赛事,会为一座城市,或说城市具体的产业,带来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回到故事开始的时候。
历史上第一场汽车比赛,可以追溯到1887年。比赛起初是为了扩大一份杂志的影响力,却意外成为汽车性能的展示平台。
这场比赛举行前不到半年,世界上第一张汽车证书刚刚在德国诞生。汽车工业萌芽。
汽车比赛的举行,让人们意识到,汽车这个“新物种”是可以比传统马车稳定的。
于是,此后数年,汽车运动与汽车工业共生共长,互相交融,也彼此塑造。
1894年,第一届汽车大奖赛在巴黎举行时,标致和奔驰等传统车企崭露头角。
标致甚至因为使用了内燃机引擎的新技术获奖。
比赛过后,内燃机技术很快被广泛应用到了汽车动力的解决上。同一年,搭载内燃机引擎的奔驰Velo车型开始量产。
汽车工业逐步发展,单纯的速度提升已经不够,人们对汽车的各个部件也有了更多的疑惑和需求——
车辆的性能是否可靠?
照明系统好用吗?
长时间驾驶后轮胎的耐磨性和抓地力能做到什么程度?
带着这些问题,1923年的法国西北部,有“赛车界珠峰”之称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开赛。
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规则是,24小时内行驶距离最长的赛车将获得胜利。
新的赛事规则带来新的生产需求,也塑造了全新的汽车产业。
长达一天一夜的不换车行驶,大到发动机、轮胎、车灯,小到任何一个零部件的调整,都将影响车辆夺冠的可能。
这倒逼参赛队伍在汽车生产工艺上不断精进。
例如,为了减少车辆油耗,减少赛车在比赛途中进站的次数,奥迪在1999年推出搭载FSI汽油直喷技术的V8发动机。
2000年到2006年,搭载V8发动机的奥迪R8赛车五度拿下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5日,2025勒芒24小时耐力赛正赛。图/视觉中国
当奥迪借助勒芒24小时耐力赛实现品牌复兴,我国也开始了对汽车国际大赛的探索。
2004年,上海首次引进国际F1赛事。
F1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
彼时,我国的汽车工业仍处于起步期:
私人汽车保有量约为1365万辆,平均每95个人拥有一辆汽车;
中国汽车产量、销量在世界总量中占比均为7.9%。
F1中国大奖赛赛道所在的上海嘉定区,乘着这股国际大赛的东风,启动了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
很多人都知道,首届F1中国大奖赛吸引了26万人次的参与。
但鲜为人知的是,也是2004年,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在嘉定区挂牌成立,嘉定还建起了汽车展示贸易街,在汽车城的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有25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上海嘉定区的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域。图/视觉中国
汽车赛事与产业的交织叙事,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中再一次得到印证的同时,我国汽车品牌也开始加入汽车运动的队列。
2005年,吉利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方程式车队,其旗下最早涉足赛车运动的公司铭泰集团也在同年成立。
如今,铭泰带着近20年的赛事运营经验,来到了武汉。
2024年8月,武汉经开区与铭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一来,引入多项高等级汽车赛事落户武汉国际赛道;二来,二者将“共创共享汽车后市场产业生态集群”。
武汉国际赛道投入运营后,也由铭泰集团接手运营。
引入成熟的运营方后,汽车赛事与产业互相成就的美谈,就能在武汉复制吗?
这或许仅仅是个开头。
汽车赛事的特殊性在于,一头连接着庞大的汽车产业,另一头连接的是具体的人的体验。
澳门的东望洋跑道,是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的举办场地。
但在不比赛的日子里,这条环绕着东望洋山市区而建的道路,也是澳门居民的生活道路。
于是,在澳门居民的印象中,每逢赛季,“赛车从我每天走过的路上疾驰而过”,便成了一种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
▼2023第70届澳门格兰披治赛车11月12日比赛。图/视觉中国
专业的汽车赛事,在与具体的人的具体链接中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可感、可知。
我国汽车运动关注度最高的上海,也在将单一的比赛扩展为商旅文体协同、多元场景中体验的综合生态的过程中,寻求汽车运动的落地。
2011年起,嘉定区开始围绕F1中国大奖赛,举办上海汽车文化节,在赛事之外,美食、娱乐、展览一同构成了属于城市的汽车嘉年华。
2020年起,在非比赛时间到达上海,也能体验到汽车文化——上海国际赛车场的主看台、颁奖台、新闻中心等区域被列入赛道休闲游内容,向车迷和游客开放。
▼2025年F1中国大奖赛现场,一位车迷正在体验赛车游戏。图/视觉中国
互动带来更多的连接,更强的连接则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上海体育局发布的《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F1中国大奖赛直接经济影响达到14.06亿元,产出效应39.28亿元,拉动“吃住游购娱”15.93亿元。
武汉也有相似的尝试。
大刚观察(DGbeacon)注意到,10月在武汉举行的2025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设置了多元的体验场景:
除了观赛区和参赛P房,场地也规划了改装车展示区、品牌展示区、后备箱集市等。
相较于20年前,我国的汽车文化已经有了更强的群众基础——202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3.53亿辆,实现了平均每4个人拥有一辆汽车,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会开车。
而在近100人才拥有一台汽车的年代,武汉已经实现了对汽车工业的积累。
如今,或许武汉已经等来了自己的新赛道。
只不过,这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耐力赛。
(来源:大刚观察)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