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其中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方案》将扩大国内消费作为核心抓手,部署多项切实举措,包括25个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城市,将新增推广新能源公交、物流配送等车辆70万辆以上;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及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深化车险改革。同时,加力扩围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拓展改装、租赁等后市场消费,优化限购城市政策。
此外,《方案》在提升供给质量上提出要聚焦技术创新,加快攻关汽车芯片、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培育中国汽车品牌,同时依托产业链安全监测平台动态保障供应链稳定;而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将统筹推进充换电设施“乡乡全覆盖”“光储充放”一体站及车网互动技术推广,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打击虚假宣传,严控企业付款周期,加强汽车报废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智能化发展挑大梁 培育多元价值链
在新出台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智能化发展被置于核心位置,我国将通过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与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拉动行业增长。
记者注意到,《方案》重点提到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深入开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加快建设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鼓励汽车前装车联网、5G等高性能通信模块,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在物流、环卫、出行服务等场景推广。同时,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也就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汽车生产准入,推动完善安全、保险等配套法规,并支持车企、通信、交通企业以数据为纽带,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多元价值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士华:智能化不是单靠“聪明的车”,而是“车-路-厂-链”全环节发力。本次方案的落点很实,像北斗系统应用、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准入,都是实实在在能把技术转化为效益的关键举措。
而在提升供给质量方面,《方案》同时明确要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全链条,分级培育智能工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构建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研制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标准,培育专业化服务力量,助力企业高效转型。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罗宏进)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