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守护一泓清水丨十堰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两山”转化绿富双赢

时间:2025-07-31 17:12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 近年来,十堰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让一库碧水滋养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半年,十堰新增林下经营面积116万亩,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微信图片_2025-07-31_192510_601

仲夏时节,雨水丰沛。在郧阳区白桑关镇的山林间,牛肝菌、红蘑等相继冒头,采摘野生菌成了当地村民季节性增收的“香饽饽”。村民陈中军告诉记者,一满筐野生菌大约30斤,能卖七八百元。

野生菌卖出高价钱,靠的是当地企业不断扩大的种植基地。去年以来,湖北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在郧阳区白桑关镇新建了野生菌保育基地800亩,灵芝等珍稀菌种植基地200亩,让原本的荒树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林。

湖北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君说,鲜菇大部分销往武汉、西安、北京等地,各品种亩均产值在2000至8000元不等,整个基地年产值30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7-31_192640_721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蕴藏万物,供养无限。除了可以发展林下种植,也可以发展林下养殖。在郧阳区柳陂镇梯子沟村,源生肽(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茂密的树林下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塑料棚架内,8个蜂窝高高隆起。

源生肽(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辉明说,蜂毒的药用价值较高,市场价能达到每克400元左右,加上职蜂(一箱)综合效益可以达到7000到8000元。

微信图片_2025-07-31_192748_592

在十堰,山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孕育财富、承载希望的绿色宝藏。目前,仅郧阳区经营和利用的林地面积已达60万亩,各类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86家。

郧阳区林业局产业发展股负责人王成说,郧阳区高达250万亩的野外采集基地带动了3万余户群众增收,总产值高达20亿元。

微信图片_2025-07-31_192908_215

盘活林地资源,青山变金山。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十堰共有林地面积2922.3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2.32%,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2610.49万亩,可谓资源富集。

市林业局产业发展科科员魏振宇说,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一方面能够增强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保障丹江口库区森林“水库”增量;另一方面,林下经济的生态友好型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微信图片_2025-07-31_193013_232

在丹江口库区,良好的生态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丹江口市蒿坪镇有两家药企建立的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企业负责人坦言,看中的就是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

湖北省耕新者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元帅说,丹江口市护水保水力度大,该地区土壤含农残标准比较低,种植药的品质较高。

就在两个月前,这家企业利用原有的600亩核桃林,套种了中药材“急性子”,再有一个半月,药材就能见收。李元帅说,按目前行情,每公斤最低60元来算,每亩地能产150公斤,基本上每亩地的收益能达到七八千元。

微信图片_2025-07-31_193314_762

发展林下经济,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十堰出台了全省首个全域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按照“两心引领、三区驱动、多点支撑”的林下经济发展布局,打造“林+药”“林+菌”“林+茶”“林+旅”“林+森林康养”等多种林下经济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围绕“武当七味”“菌草九品”和“武当药谷”品牌,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和林下食用菌培育。

魏振宇说,十堰主要打造黄精、淫羊藿、连翘、天麻、野生食用菌、野山笋、生漆、葛根等林下经济品牌,助力竹溪县打造“中国漆谷”,助力房县打造“中国黄精小镇”。

林上林下皆生金,生态经济促振兴。目前,十堰培育1300余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752万亩,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29.5%,带动69万林农增收致富,十堰上半年新增林下经营面积116万亩,新建各类示范基地20余个。林下经济成为十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魏振宇说,十堰积极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金,推广林下经济保险,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和激励奖补等相关的惠民政策,力争全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20亿元。

(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郧阳融媒记者 时玉林 通讯员 李镇海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